三阴俱逆,不得前后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一也者,真气也,天之体也,气虽在下,实无时而不发于上也。
血与咸,相得则凝,凝则胃中汁注之,注之则胃中竭,竭则咽路焦,故舌本干而善渴。热去则邪解,故汗出,阳明病至,则恶人与火,今反喜见日月光及得火气乃快然者,何也?
上言病已,此言命已也。秫米,糯小米也,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,可以作酒,北人呼为小黄米,其性味甘粘微凉,能养营补阴。
气急曰喘,病在肺也。并则阳气不降,阴气不升,故上为目无所见而下为足寒。
凡喜怒过度而伤其精气者,皆能令人气厥逆而上行。此等症,往往发热咳嗽,少气懒言,身重喜卧,不思饮食,心中若有不胜其愁苦之境者,是皆心君之阳气弱,阳气弱一分,阴自盛一分,此一定之至理也。
故成无己曰∶“少阳之邪,在半表半里之间。真阳二字,各处讲解字眼不同,恐初学看书,一时领悟不到,以致认症不清,今将各处字眼搜出,以便参究。